刘璐 律师
职位:合伙人、诉讼部部长
执业领域:公司企业法律顾问、争端解决、婚姻家事等。
随着民众普法意识的加强,“合同”对大家来说已并不陌生:就业要签“劳动合同”,购买新房或者二手房要签“房屋买卖合同”,健身房办卡也要签“服务合同”。“合同”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那么,我们先看下有关“合同”的规定:
《民法总则》规定的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民法通则》规定的是“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合同法》直接给出了合同的定义“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来讲,当事人首先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意思表示真实,第三不违反强制性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就应当认定其签署的“合同”有效,应当收到法律保护。任何一方违约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那也就是说也会同时存在合同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情形了,今天笔者跟大家共同探讨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近期有当事人咨询笔者,被人强迫签了不符合其意思表示的合同,当事人认为“白纸黑字,签了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按照不平等的“合同”履行,笔者认为此当事人对于合同的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是像这位当事人一样的想法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签订合同时,根本没有考虑过合同是否无效或者有可撤销的情形,严重损害了其自身利益,那么我们就来看下什么情形下合同无效或者可撤销。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四条 【可撤销合同】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因此,只要当事人双方在签署合同时存在上述情形,都可认定为合同无效或者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那么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合同法》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上述法律规定我们引申出三点:1、返还财产;2、折价补偿;3、赔偿损失。看似简单的三点,其实在司法实务中对于证据的收集、损失的认定把握非常复杂且繁琐。
以下是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刘贵祥专委于2019年7月3日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部分讲话:“在确定合同无效后的返还责任或者折价补偿范围时,要依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结合应予返还的财产性质,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责任,不能使不诚信的当事人因合同无效而获益。当事人仅请求返还财产,应予返还的股权、房屋等财产发生增值或者贬值的,人民法院要综合考虑双方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受让人的经营或者添附等行为与财产增值或者贬值之间的关联性等因素,合理确定增值或者贬值部分的返还责任;返还货币的,要综合考虑双方当事人的过错程度、款项用途、获利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利率标准。当事人在请求返还财产的同时还请求损害赔偿的,此时返还财产原则上仅指返还原物或者本金,在确定损害赔偿责任时,再考虑前述的双方当事人过错程度、受让人行为与财产价值变化的关联性以及款项用途、获利情况等因素,准确认定责任范围。在审理双务合同纠纷案件过程中,如原告请求确认合同无效,但并未提出返还原物、赔偿损失、折价补偿等给付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其释明,告知其一并提出相应给付请求。原告请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要求被告返还原物或者赔偿损失,被告基于合同也有给付行为的,人民法院同样应向其释明,告知其可根据恢复原状原则提出反诉或抗辩。即便被告未就合同无效的相应后果提出抗辩或者反诉,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职权认定合同无效的相关事实以及法律后果,并在判项中就相互返还事宜作出裁判。一审法院未予释明,二审法院认为应当对返还或相互返还事宜作出判决的,可以直接释明并改判。如果返还范围确实难以确定或者双方争议较大的,也可以告知被告通过另行起诉等方式解决。”
从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刘贵祥专委的讲话可以看出,关于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更加向诚实信用、公平角度倾斜。当然这也是立法本意。至于如何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又或赔偿损失,则是专业且精细化的法律工程。
因此,防范于未然,请各位朋友在订立合同时,最好请专业的法律人士予以把关,从源头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义务,最大程度上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万同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万同律师事务所 渝ICP备15007307号 Copyright 2014 Wayton & Partner.All rights reserved